梅贻琦

旅居安宁 | 在梅贻琦笔下寻一方“安宁”

梅贻琦在《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》中对云南安宁的这段记述,如一幅水墨长卷,徐徐展开了滇中这方土地的灵秀与静谧。八十年前,在纷飞的战火中,这位执掌西南联大的教育家在此寻得片刻安宁;八十年后,在字里行间的余温间,人们仍能触摸到这片土地独有的治愈力与和谐韵。

泉声 安宁温泉 梅贻琦 梅贻琦笔下 安宁州 2025-08-15 09:14  3

胡适收到最后通牒,只要他留在中国,仍可担任北大校长一职

1948 年的北平,寒风卷着枯叶拍打城墙,枪炮声歇了,可空气里的张力比枪声更让人窒息。城墙内外,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正紧 —— 这不是城池归属的争夺,是对这个国家 “思想大脑” 的无声角力。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橄榄枝,都伸向了那些顶尖知识分子,北平机场停着的那架特别

校长 北大 北大校长 胡适 梅贻琦 2025-08-13 09:24  5

对“公务员专业”不妨多些鼓励

近年来,就像是对社会上公考热的学术回应,不少高校开设了“公务员微专业”。有研究者考证,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是黑龙江大学,2020年,黑龙江大学在政府管理学院设置“公务员知识与技能”专业,这个被视为1.0版本的“公务员微专业”,课程与公务员考试基本对应:行政管理基

公务员 洪堡 黑龙江大学 时代邮刊 梅贻琦 2025-04-21 18:40  12

那个时代,一个群星璀璨、风华绝代的时代

在中国历史上,思想最为蓬勃的时期,除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外,便是民国时代。那是一个既昏暗又辉煌,既战乱不休又思潮涌动的岁月;它是民族遭遇重重困难的时期,亦是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刻。即便最璀璨的星辰也无法彻底照亮广袤的大地,但它们犹如灯塔,为这个民族照亮了前

鲁迅 陈寅恪 胡适 梅贻琦 刘文典 2025-04-13 09:10  11

1948:梅贻琦的抉择与清华命运的转折

1948年12月的北平,寒冬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城市,城内气氛压抑而紧张,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。一辆黑色轿车在夜色中悄然驶向机场,车里坐着梅贻琦,他紧随胡适之后,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北平。这一神秘的举动,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激起了层层涟漪,人们纷纷猜测

清华 学术自由 梅贻琦 顾毓琇 韩永华 2025-03-11 16:28  11

邓晓芒:究竟什么是大学

有不少人在美国留学,发现美国大学生很天真,很直率,有什么说什么,不会拐弯;但个人很独立,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目标,敢于负责。他们经历了正常的心理发育。中国学生则总像“长不大的老小孩”,从幼儿园起就在老师家长的指导和示范下学大人腔,压抑了儿童的天性;而一进大学,就

大学 成人 哲学 邓晓芒 梅贻琦 2025-03-11 16:37  15

西南联大87年:在回望中景仰

2000年8月,张曼菱将费孝通、宗璞、梅祖彦(梅贻琦之子)、闻立雕(闻一多之子)等一批西南联大师生及家属请到昆明,请他们一一确认了当年生活的旧址。跨越五十多年的故地重访,遥忆当年,睹物思人,感慨万千。

西南联大 张曼菱 梅贻琦 2025-01-17 08:00  16